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少数民族在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民族音乐作品。近年来,以AI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给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其中,让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事业不断焕发新活力。
在天津工业大学,有这样一支学生团体,他们致力于用AI智能作曲技术助力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民族融合。5年间,他们跋涉3722公里,深入21个少数民族聚集区、13个不同少数民族和百余个少数民族支系进行调研,其间走访了26位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民族声乐、器乐非遗传承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人和3000多位当地群众深入交流,收集了超过4000GB的视频资料和5TB的音频材料。
团队在滇西与世界上最后一位器乐“吉资”传承人朗谷珠老师交流时,朗谷珠老师特别激动地拉住一位团队成员的手说:“希望你们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能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其在传承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当前社会上广泛推广的十二平均律就因为民族音乐的多变性,而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音准缺失的问题。同时,不少少数民族音乐主要依靠师傅传徒弟式的口传心授,造成了少数民族音乐很难通过书面记录的方式传承下来,这给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AI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介入,巧妙地缓解了少数民族音乐当下的困境。团队在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基础上建立了民族音乐数据库,在物理意义上将其保存了下来,大大降低了失传风险。同时,他们通过AI的大数据模型预训练,让AI对已收录的民族音乐进行学习,总结出规律,向外输出。AI智能作曲技术的加入,让没有受过音乐教育的人也可以制作音乐,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关注。目前,团队已经上线了小程序,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需求,AI生成不同的音乐作品。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则是为每一个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烙上了独一无二的“印记”。团队还与北京市版权局进行合作,对每一首AI所生成的音乐作品进行了独家数字版权加密,同时与北京市互联网法院达成共识,当作品受到版权侵权行为时,享有优先处理权。
作为团队负责人,唐绘骐同学表示,“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启发性和震撼性的体验,在调研与实际操作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更见证了AI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创新应用。我惊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通过AI技术的介入,我们有了全新的方式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让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团队项目《民族音乐‘数’未来:AI智能作曲助力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民族融合——基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数据集的调研》,曾获2021年天津市创客马拉松大赛特等奖以及评委推荐奖、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在2023年10月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首获特等奖,创造了学校参加该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立足优秀传统,发民乐之'正声'。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AI技术的介入,让我们有了全新的方式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唐绘骐同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