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彝族乡地处红塔区东北部龙马山山脉南段,国土面73.03平方千米,均为山地。全乡总人口约6500人,有汉、彝、回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47.14%。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现状,2024年7月19日至7月21日,材料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社会实践团深入到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彝族乡,开展“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活动。
7月19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小石桥彝族乡,乡党委副书记许帆、宣传委员邱泽和响水村村委会干部普康伟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开展座谈会。
在座谈会中,乡党委副书记许帆、宣传委员邱泽详细介绍了小石桥彝族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当地干部介绍后,为共同促进小石桥彝族乡发展,与会人员也纷纷提出了些许建设性意见,与当地干部就小石桥彝族乡民族团结工作的具体状况展开了深入探讨。
指导老师刘陈伟向小石桥彝族乡和响水村村委会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赠送实践团成员的书画作品并合影留念。
走访少数民族家庭、老党员、民族团结代表
在小石桥彝族乡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少数民族家庭走访,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及民族文化,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
实践团在小石桥彝族乡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基因,走访少数民族优秀老党员。聆听他们满怀激情地讲述近年来的变迁,用青春和热血为小石桥彝族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树立榜样的故事,面对面接受一次实践中的“思政大课”洗礼。
“乌莫尼玛”在彝言里是“姐妹”的意思。在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彝族乡的玉苗村,有一对特殊的“姐妹花”,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彝家阿妹,一个是千里之外的汉族外嫁女,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如今却成为了志同道合、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乌莫尼玛”。实践团聆听土生土长的彝家阿妹分享日常点滴、讲述她们之间的故事,感受团结的力量和温暖,加深对民族团结的深刻认识。
据当地干部介绍,近年来,小石桥彝族乡涌现出了白忠娣等民族团结模范人物,他们以维护稳定在先,以促进民族团结为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深刻道理。
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尼苏婆刺绣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7月,现有社员93人,农忙时,她们耕种在烟田,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农闲之余,她们将辛勤与智慧倾注于刺绣之中,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对彝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实践团成员深入走访了刺绣专业合作社,同非遗刺绣传承人白忠娣进行交流。详细了解当前发展现状,针对如何让刺绣这一古老的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实践团成员积极建言献策。
实践团了解到村民通过种植花卉,实现了收入的显著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实践团成员参观了花卉公司的包装车间,深入了解了花卉从采摘、包装到配送的全过程,并就花卉物流中的冷链运输、库存管理、质量控制等问题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在小石桥彝族乡的菜地里,通过当地村民解答,详细了解花卉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大家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网络文化交流等宣传渠道,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发力。
在小玉苗村的见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听取了负责人的乡村振兴计划介绍,并进行深入交流。在乡村发展的道路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随后,实践团共同前往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开展资助大使宣讲、大学生经验交流分享活动
在当地村委会组织下,实践团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了资助大使主题宣讲活动。在介绍国家资助政策的过程中,通过互动问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到国家资助政策,增进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民族团结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大学生经验交流分享活动,让更多山区学生了解到大学生活以及民族团结政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促进各民族学子之间的交流。
为你拍一张好照片,学唱一首彝歌
开展“为你拍一张好照片”活动,为少数民族同胞拍照留念。用镜头记录风采,呈现出各族儿女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繁花似锦。
从彝族老人口中的彝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学唱一首彝歌,同为一家人。通过音乐的力量激发爱国情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和生动写照。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体会到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团结精神。实践团的成员纷纷表示,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践行者、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