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遇非遗 古韵“今”拾实践团走进白河东村

发布时间:2024-08-08文章来源:统战部浏览:10

青砂器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俗称砂锅砂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作为贡品进入宫廷为皇室熬制中药,2013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7月18日,材料学院“材”遇非遗,古韵“今”拾实践团来到白河东村王启杰青砂器厂,探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01源起


蔚县白河东村作为青砂器的发源地之一,在数百年的璀璨星河里,青砂器作坊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时兴时衰,经历了个体经营、集体所有、承包责任制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仅白河东一带就有四家村办砂器厂。目前在传承中只剩下王启杰一家。在王氏青砂器第五代掌门人王龙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青砂器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02砂


青砂器原料选用的是当地的坩子土,土中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国家地质部岩矿测试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对成品进行的化验表明:青砂器成分中不仅含有人体生活必需微量元素15种之多,且重金属和有味金属含量低于国家限定标准。

杆子土采集复杂,要求严格,工匠们需要开山凿石,将含有坩子土的石块粉碎,再由专业师傅仔细筛选,严格把关,避免混入其他土壤或杂质,保证原料的纯度和细腻度,后经历三冬三夏的风化,才能使用。



03制作


青砂器的制作包括捏制和烧制,捏制分别为碾筛坩子土、和坩子泥、筛黄白土、揉坩子泥、捏制青砂器、晾晒坯子;烧制分别为打笼盔、点火、装炉、看火、出炉、验质打包。制坯间里工匠师傅正在制坯,他告诉我们制坯有印坯和拉坯两种方式,制好的坯子要在这里阴干才能烧制。这里,队员亲手体验了制坯过程,感受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



龙磊老师讲到,烧坯时需要将温度升至1400℃,40分钟左右出窑,之后用工具将重达50斤左右的笼盔挑开,笼盔随着烧制时间的延长变得越来越重,这非常考验人的体力。烧制过程中的“看火”环节,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由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绝活”,通过观察火苗的颜色和形状,来判断炉内温度是否适宜,从而确保青砂器的质量。烧坯时,要着长袖长裤,戴好草帽和手套,靠近火源的一边还要身披麻袋,以防烫,否则炙热的高温蒸汽一瞬间就会灼烧皮肤。所以烧制环节是最考验人的技艺、体力和耐力的。

上釉是把烧得通红的器具直接放入铺满桦树皮或红松木屑的坑中,树皮燃烧之后的树油会附着在青砂器具上,形为一层锃亮放光的釉层,一件青砂器就基本完成了。



04传承


王龙磊老师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青砂器制作,由于传统青砂器制作工序繁琐,条件艰苦,对手艺人的身心磨炼和考验极高,他在学习烧坯环节就历经“十进十出”才掌握了核心技艺,完成蜕变,成为新一代的传承人。央视4台“传承(第三季)相生”栏目就生动记录了王老师克服种种困难创新烧制“冬奥冰壶”的事迹。

择一事,守一隅。作为青砂青砂器的传承人,王龙磊老师坚守青砂器就是坚守对祖辈的责任和交代,肩负重任,亦当前行,前路漫漫亦灿灿。



05创新


为了让青砂器更好发展,王龙磊老师将青砂器从功能、种类、造型方面大胆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转变为现代生活的器具,这些器具不仅保留了蔚县青砂器独有的粗犷质感和透气性,同时也符合现代人对美学和实用性的要求。展厅内各式各样的青砂器,见证了青砂器从传统的煎药壶,到现代茶器、花器、餐盘等演变之路。

王龙磊老师表示青砂器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致力于做最本真,最健康的器具,使青砂器传承历史文明,同时不断融合新时代精神元素,在岁月长河的洗礼中历久弥新。



通过这次非遗研学,实践团成员们走进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体会到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并从中学习到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今后,实践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宣传,提升文化自信,将非遗故事讲述给更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