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我中华》的旋律漫过金色沙丘,悠扬的驼铃声载着青春的期许在北疆回荡。2025年盛夏,天津工业大学“驼铃回响·石榴红”实践团跨越千里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他们以文化为桥,以同心为笔,在这片熔铸草原豪情与沙漠坚韧的土地上,开展“民族大团结”主题实践,深情探寻心灵共鸣的动人篇章。
大漠并肩,足迹刻下“一家亲”
在腾格里沙漠14公里的徒步征途上,各族青年手挽手,相互扶持着翻越起伏的沙丘。当队伍抵达象征坚韧的沙漠神树时,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被郑重敬献枝头,丝带随风共舞,将年轻的心紧紧相连。猎猎风沙中,队员们齐声高唱《强军战歌》,青春的誓言与铿锵的旋律在广袤荒漠中激荡共鸣,民族团结的最强音在北疆大地久久回荡。
沙海共植,深根共筑“同心林”
铁锹入沙的瞬间,滚烫的沙粒溅在了实践团成员曹皓然的手背上。“小心点儿,这沙子还是有点厉害的。咱们挖坑得留个小坡度,这样下雨时才能存住水。”阿拉善种树植心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心的白老师手把手指导着大家,他掌心的老茧轻轻蹭过皓然的手背。据了解,自“种树植心”项目启动以来,已有近百万名各族群众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心留下了足迹。不同民族的身影在沙地交织,也用双手共同书写着大地的生态密码。中心创建者、天津工业大学1988级校友吴向伟在生态讲堂上生动诠释了这份深情:“梭梭的根系能深入地下十几米,如同民族团结的情谊,扎得越深,越能抵御风沙——种一棵树,植一颗心,种下的既是护绿之爱,更是民族齐心的信念。”
游园共绘,指尖流淌“交融色”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欢乐歌声里,“石榴籽同心,民族风共赏”民族团结游园会热闹开场。手持精美的“民族探索卡”,各族朋友沉浸在一场文化的盛宴中。“沙嘎赛马争霸赛”点燃了竞技的豪情,展现了蒙古族马背文化的奔涌活力;“藏族巴珠手作馆”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悄然拉近着心灵的距离;“那达慕同心竞速”则跑出了协作的默契,绘就了一幅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生动画卷。最令人驻足的,莫过于“非遗漆扇制作”摊位:蒙古族的靛蓝、藏族的绯红、汉族的明黄……七彩漆液如同饱满的石榴籽,滴落于清澈的水面,在水中自由晕染、交融,再轻覆于素白扇面之上,瞬间幻化出独一无二、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绚丽纹样。“快看这颜色交融得多美!多像我们各族朋友的心,紧紧相依,不分彼此!”一位蒙古族同胞手执刚完成的漆扇,笑容灿烂地说道。指尖触碰的是非遗技艺的温度,心底流淌的是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
文脉寻根,老物件诉说“共同体”
循着悠远驼铃的余韵,实践团走进卫拉特民俗博物馆。在“户外银碗广场”,巨大的八层银碗雕塑沐浴着暖阳,流转着温润的光泽。“这碗沿的卷草纹,承载着成吉思汗护佑部众的古老传说,更是我们各民族共同珍视的文化图腾,”讲解员深情地讲述。转入室内的“服饰长廊”,从婴孩襁褓上的小巧铜铃,到成人抵御风沙的厚重皮袍,再到节庆盛装上闪耀的银冠珠链,一部“穿在身上的流动史诗”无声诉说着卫拉特人的生活变迁与智慧。触摸着这些承载时光的老物件,成员们深刻感悟:“无论是石上的纹路、银碗的光泽,还是衣饰的变迁,都在无声印证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深厚的根脉,这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岩语古今,凿刻共鸣“中华魂”
指尖抚过贺兰山麓冰凉的岩壁,实践团在阿拉善博物馆岩画艺术中心开启“溯源”之旅。纪录片揭示曼德拉山岩壁奥秘:青铜时代的图腾与唐代图案共存一石。“岩层叠压是天然的‘历史年表’,更是先民共有的精神印记。”研究员解读道。成员们体验拓印,宣纸轻覆千年岩板,拓包蘸墨如雾轻拓。“咚!咚!”敲击声如远古回响。“岩画是先民献给天地众生的史诗,”研究员的话语震撼心灵,“它跨越时空,连接起今日各族儿女共同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
数字延绵,云端共筑“石榴情”
为了让这份在阿拉善凝结的深情跨越山海、持续传递,实践团匠心打造了“指尖石榴红”数字平台。轻点小程序,阿拉善的壮美风情与民族特色跃然掌上;精心设计的“智闯阿拉善”趣味答题,融汇了丝路传奇与多彩的民族文化精髓;温暖的“数字篝火”点燃真情,天南地北的青年跨越时空,围坐云端,沉浸式共演一部发生在阿拉善的故事剧本,让心灵在虚拟的火焰旁碰撞、交融、共鸣。这方小小的数字天地,成为连接你我的新桥梁,让民族团结的温度在指尖流淌,让石榴籽般的情谊在云端紧紧相拥。
从沙海并肩跋涉的足迹到游园会共绘的笑颜,从岩壁上的千年回响到云端跃动的情感纽带——天津工业大学“驼铃回响·石榴红”实践团以青春之行,在北疆辽阔的天地间,深深烙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印记。他们触摸共同的文化根脉,体悟“多元一体”的磅礴伟力,在每一次真诚的互动、每一次心灵的共鸣中,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阿拉善的风沙与文脉间绚烂绽放,馨香万里。